2024年7月,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主要制造企业统计,国内市场销售各类挖掘机6234台,同比增长21.95%,这是国内挖掘机市场销量数据本年度实现正增长的第5个月。从市场的演变趋势上来说,其实只是数据表征体现地更加显著了而已,2023年下半年国内市场的同比降幅就已经比上半年收窄了13.54个百分点,2024年的市场发展只是继续强化了这种趋势。
与挖掘机相似的是,2024年7月,国内装载机市场销量数据本年度也实现了第4个月正增长。而2023年下半年国内市场的同比降幅比上半年收窄的幅度是7.2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装载机国内市场的演变趋势是跟随着挖掘机,只是要稍微滞后一点。
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如果大家持续关注今日工程机械智库对于国内以挖掘机为主的代理商群体的主观市场预期的调研,我们会发现,2023年7月,有98.09%的代理商预计当月国内市场是同比下行,而2024年7月,这个比重变成了61.11%,经过一年,已经有近四成的代理商从绝对悲观预期变成了相对乐观预期。
代理商群体主观市场情绪的变化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出现过较大程度的反复。2024年2月和5月环比分别恶化过6.79和7.31个百分点,而在5月之后,整体的乐观预期占比就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
尽管一线市场的情绪在稳步修复,但是我们仍然明显看到市场的主观预期与市场销量数据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体现在我们的定量调研数据上,也体现在行业中广大同仁实际的“体感温度”上。
不同品牌的制造商、代理商,不同产业价值链环节的角色,由于其所处的生态位阶、地域市场环境的不同,各自对于行业与市场冷暖的“体感温度”也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天差地别的。
此外,我们都倾向于以眼前的利益与得失来判断好坏,对于市场也一样,更多人的预期对比实际上是环比预期的对比,按照惯例,七八月市场转淡,自然就会感觉更冷。即便是对比去年同期来说,很多区域的销量已经降无可降,甚至已经不同程度连续地出现了正增长态势。
如果我们能部分脱离开自己的主观立场与环境,部分搁置自己的情绪和偏见,相对客观地看待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的反弹,那么我们就会遭遇两个问题:其一,这种反弹的趋势是否会持续,反弹幅度会有多高?其二,反弹对于工程机械行业价值链条的上下游产业主体究竟意味着什么?
回顾过去近两年的发展历程,物流工程机械率先,土方工程机械随后,本轮周期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的筑底反弹过程已经经过了本轮下行周期的底部,并确定性地开始步入上行周期。
只不过,由于周期联动节奏的差异性,部分子产品和部分区域市场,仍处于底部的调整过程,这种不同步的时间差预计可能要在半年甚至一年左右。
反弹过程的确定性,虽然意味着市场的逐步回暖与升温,但这不意味着行业乃至市场信心的真正修复,因为在行业总需求小幅缩减的前提下,本轮周期上行的幅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此外,行业的内卷,也造成价值链上游和中下游,特别是渠道代理商和供应商群体的利润严重缩水甚至亏损经营。主机制造商拖欠零配件供应商货款,代理商利润倒挂销售产品,成为愈演愈烈的怪相。这种怪相甚至蔓延到渗透率在不断加速的新能源工程机械产品领域,为了占领市场,部分品牌电动化装载机的年降价幅度超过了13%。
单纯从销售毛利来看,这种亏损销售,某种程度是依托资本市场的支持和预期血拼价格战。而为了消化亏损和实现好看的报表利润,一些业内企业再度出现大规模裁员潮,某品牌甚至直接砍掉了集团的战略部门。
这种内卷,不仅造成相关利益关联方的利润下降,也导致终端用户群体延迟购买的观望心态。主要制造商也不得不将注意力和战略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应对更广阔的市场机遇和更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笔者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中长期出口趋势持乐观态度。但不排除由于贸易战等因素造成出口的短期受阻,这部分应该出口的产能就可能会回归国内,势必加剧行业内卷。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约翰迪尔、凯斯、加藤等外资品牌陆续退出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固然有内卷的原因,也与没有像卡特彼勒等品牌那样有先见之明,早一步布局本土化供应链有关。
然而,如果目前的内卷不可持续,欧美日韩企业不完全跟进价格战,也不失为一种暂时性“战略放弃”的选择。只不过,在这一轮周期整合淘汰部分品牌之后,在失去部分供应链和关键渠道的情况下,再进入这个市场,会付出不菲的代价。
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看,在竞争进入均衡之后,不同区域市场都同时存在着本土品牌和其他全球化的外资品牌,特别是成熟市场,这种结果既是充分竞争的结果,也是不同品牌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博弈的结果。在实现了市场互换之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冲突会比较温和。
尽管工程机械行业的销量和市占率竞争,背后是基于生存所需要的规模化。然而在多数品牌都基于此,去通过无底线的内卷竞争实现销量目标时,整个行业出现“没有受益者”的产能过剩、利润不足、延迟购买和渠道等风险累积的可能性就更大。
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将向何处去?取决于我们所有行业同仁的选择。对于作为产业主导者的主机制造商群体而言,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摆脱内卷,在创造中国制造、大国重器的奇迹之后,真正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蜕变;一种是继续参与恶性竞争,赢得一个没有赢家的众输之局。
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在这种政策指引下,笔者更倾向于相信,经历过多轮周期考验的企业同仁,能够有更理性的战略选择,并把握住这轮周期上行过程中难得的反弹机遇,实现一家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合理利润。
只有如此,对于栖身于这个行业中的每个个体,才有实现更好生活的可能性。